街頭空間的公私領域滲透_以臺中市東區練武路社會住宅為例

台中市的都市建設於 1975 年後迅速啟動,空間發展漸漸往屯區拓展,也因為公路系統的日漸發達,都市的發展重心開始轉移。過去台中市火車站周圍的區域:中區與東區,為台中市初期發展相當蓬勃的區域。由於早期依賴鐵路交通的緣故,中區與東區的商業與工業活動活絡。但經過重劃區域、屯區的拓展、汽車交通的發達以及副都心之快速發展,中區與東區卻成為都市發展歷程中逐漸衰敗的區域。區域的沒落使得許多都市問題漸漸產生,東區因此淪為遊民聚集的區域。遊民極度缺乏且迫切需要實質空間資源,在都市中遊民的身分與外表令他們無法擺脫被驅離或是歧視的對待方式,因此「被動的佔領」都市中的邊緣空間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這些邊緣空間包括:地下道、空地、廢棄建築、使用度低的公園、橋下空間、綠園道等等皆是。

因此我的設計以回應前面所述的遊民特性並轉化為概念,將基地觀察所觀察到的街頭空間介入住宅空間,以遊民的角度來看,他們建立領域的方式,即是透過身體性來形塑空間的排他性,並非透過直接的牆板,形成明顯的邊界。因而,我利用地景或是街道空間的起伏創造一個沒有俐落邊界的都市空間,以及在曲面上的矮牆   、欄杆、階梯、柱子、植栽等暗示的手法,讓遊民能夠使用他們擁有的物品,如紙箱、撿來的家具、腳踏車、帆布來搭建自己的居住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