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而純粹的感官體驗 IMMERSED IN PURITY AND ABSTRACTION

一片薄板形成最人工的邊界,除了屋頂板,四面刻意清晰的幾何邊界也將空間和周遭的自然環境區隔開來。 

進入了被刻意圍圍塑出的人工的邊界,進入建築內,開始進入過渡區。仿自然地形,由RC灌出的1F作為最主要的FLOW,在其中開始因為地形起伏以及屋頂板漏斗狀的導光口而被阻擋視野,無法一眼穿透整個空間,進而需要在空間中穿梭移動,一步步逐漸用身體感受整個空間。而屋頂開的洞,除了為基地上原有的樹木保留生存生長空間外,也導入外部的自然光,將其導入1F,打在地上的圓形光成為空間中或甚至說是舞台中的其中一項演出。

下雨時雨水自動口低落此層,地上被人為控制的高低差會在此時起到控制自然與水的作用,導流、匯聚、堆積、潰堤,當然,當水量多到一定程度時,會再往下一層洩下,就這樣從最自然的天空滴落,被人工控制匯集處甚至堆積量,最終再從這層過渡區下落回歸到自然的裸土層,再從,一環一環都發生在板跟板之間,明明進入了建築,實際上卻像是旅程一樣,在建築物遮蔽範圍內被人為控制又回歸自然。

在起伏當中,爬上中央的土丘,好像打破了屋頂塑造的邊界,從風時有時無的過渡區上到了強風吹拂的區域,但卻仍然踏在1F的土丘上。在上上下下的過程中,藉由風的出現又消失,感受到風的存在。

下到B1F,進入到了無風的區域,光線被控制,只有少許的光能透過特定的開口落下,這一層陰暗且無風。當沒有了風,環境的資訊開始出現,並且被注意到,溫度、濕氣、氣味,沒有了充足的光照,人開始不能只依靠視覺去感知環境,而是需要靠手足或是聽覺觸覺嗅覺等感知環境,進入B1F的裸土層再加上無風而造成的環境資訊外顯,層層疊加,使得這一層不只是為了提供如Island這樣機能的空間,而是延續了1F的感官體驗。

順著地形,將屋頂板以曲面呈現,並且將高度控制在乳品小棧平台的齊平高度或是更低,為了不要讓建築是以一種突兀且霸道的方式存在於基地當中。

將高度降低,讓基地當中既有平台上的視野不會受太大影響,讓建築物是融入環境而不是生硬的一個量體長在自然的環境當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