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 Of Forestry - 山林中的焦慮/車埕方舟

作者
張睿紘 Eagle Chang

工業時代以後,人們對能源的需求有增無減,綠色能源更是城市發展的重點項目,風車、太陽能板這些人造物,被當作是農作物一樣,單一化的殖民著一片又一片的山頭,這些基礎設施,被放在都市的邊緣,而鄉村為了服務都市地景與景觀被迫害著,這些屬於城市的焦慮,被擱置在山林裡。
我反思的是以永續為名的行為之中,人類做了甚麼?
林業是以永續的循環經營著地景,試圖透過林業的生產循環來喚起對土地與地景的重視,同時台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適當的伐採可以為環境帶來新的喘息的機會。
建築機能圍繞著林業的生產而生,包含育苗場、造林場、乾燥廠、木材加工廠、倉庫以及屬於林務局的公共空間,這是一艘森林方舟,裝載著種子倉庫以及植物園,而林務局則扮演著環境教育與森林經營者的角色,見證著造林場的生命,從幼苗到成木,看見樹林的茂盛與凋零,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木構的建築本身會因為雨水、風化而漸漸變化改變顏色,木頭可以置換的特性,讓這個空間得以循環,被卸下來的木材運往城市,進而完成木頭的任務,50年以後,教育與推廣的目的達成,建築被拆卸、解體,剩下土壤成為新的造林場,迎接接下來的50年。
思考木頭做為材料的精神性,與時間性建立的物質神性(divinity)。在人類知識範圍下無法去理解的事物,我們把它稱之為神。站在千年的神木面前,尺度代替了時間被經歷,被看見;木頭是生物,會生長、衰老,我們將精神投射在這個材料上,相似卻又存在差異,與其他建築材料不同,木頭更接近人性,。
以構築來看,木頭是可以被置換的,疊加的時間會有不同的對話,被換下來的木頭、被換上去的木頭、還沒被換下來的木頭,三者在空間裡並存、互相支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