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水道 自然与人为的共构

在台中都市计画的格子下,划分出一方方边界鲜明的绿带,同样地水道沟渠也被道路切割,东大溪支流在区位上连结著筏子溪、东海大学林地,在农业考量上,兴建了大量的拦水设施于此,严重阻断著野生动物其上迁徙。
 
今市政路延伸计画将以60m道路沿东大溪支流而上,屏蔽大量的光线进入支流,自然也无从栖居与迁徙其上,希望建构一个双向的绿带动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
 
从根本的道路型态开始,讨论光缝隙如何在不同曲率间引入,到案例中得到垂直化的讨论,并最后在土方的平衡、防洪的考量下,以高架的道路系统为主。
 
野生动物往大肚山迁徙的源头是筏子溪,透过长期在筏子溪的经验,寻找溪流上不同人造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归纳基本的设计态度及原型。
 
筏子溪上人造物的原型多以正六边形为主,从桥墩、护堤到消波块,含有适应水流且多方向组合的特质。原型以正六边形细分的正三角形构成的网格开始,选取网格内不同的点,生成球体空间加以相连,创造出内部植栽、外部具空间的不同单元。
  
在单元上利用水流的分析,留下不同的坑与漥,利于植物攀附寄生,并在单元上开出不同大小的洞,小至雨水流过、大至野生动物可以穿梭躲藏。共构一道路与河川的生态系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