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的科學園區發展與設計進程— 可持續性農業的運輸系統與仿生回饋型共生設計 A Development and Design Pathway of Science Park in the Anthropocene— Su
人類的生存發展,全球氣候變遷嚴峻,致使溫室氣體的濃度日益攀升,過多的二氧化碳導致自 1880 年至今,全球溫度已提升 1.2 度且持續增加接近地球系統的不可逆點。
溫度的劇驟變化也導致蒸氣壓差異常增加,而演化機制中植物以關閉其氣孔防止水分散失,將 降低植物的生長率及吸附碳的能力。 分析現有已開發和規劃完成的科學園區,皆緊鄰自然生態區域,如 : 原生丘陵地、臨近山谷或 河川流域等大面積植物分布或河流流域具備吸附炭的重要生態與地土系統功能。 台灣長年來力推高科技產業及廣設園區為國家生存與發展之必需,面對我的故鄉—高雄,此刻 正規劃增設橋頭科技園區以促進地方發展。 然而園區的發展、提供的生活型態及能面對環境變化的調適能力的規劃是否適存於氣候變遷下 的狀態來探討 ? 以及是否與人類世的定義相符 ? 對於內外交通運輸的需求,變遷下的環境是否 足以負荷 ? 透過對新地質年代論人類世的反思,也透過理解與師法生命原則作為策略,更進一步地思考未 來所需要的設計進程來達到永續發展指標。
此論文目的在提供居民易達可親近且功能優化的自然空間結構設計作為與現有的科學園區規劃
發展與設計作為參照,以期建構人類世新型態的科技園區都市設計的可能。設計方法上除了結
合對區域內原有的自然生態,探究保留原有的農業資源與空間特性之外,更帶入仿生學的生命
原則為規劃理論核心。
提供新的發展路徑來支持建構可持續的社會生態網絡,以提升園區本身的空間與生態的回饋能
力,也以仿生設計的非線性步驟來支持建構具永續發展指標的地方生活與可持續性生態運輸系
統的韌性都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