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水道 自然與人為的共構

在台中都市計畫的格子下,劃分出一方方邊界鮮明的綠帶,同樣地水道溝渠也被道路切割,東大溪支流在區位上連結著筏子溪、東海大學林地,在農業考量上,興建了大量的攔水設施於此,嚴重阻斷著野生動物其上遷徙。
 
今市政路延伸計畫將以60m道路沿東大溪支流而上,屏蔽大量的光線進入支流,自然也無從棲居與遷徙其上,希望建構一個雙向的綠帶動線系統,成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
 
從根本的道路型態開始,討論光縫隙如何在不同曲率間引入,到案例中得到垂直化的討論,並最後在土方的平衡、防洪的考量下,以高架的道路系統為主。
 
野生動物往大肚山遷徙的源頭是筏子溪,透過長期在筏子溪的經驗,尋找溪流上不同人造與自然的共存關係,歸納基本的設計態度及原型。
 
筏子溪上人造物的原型多以正六邊形為主,從橋墩、護堤到消波塊,含有適應水流且多方向組合的特質。原型以正六邊形細分的正三角形構成的網格開始,選取網格內不同的點,生成球體空間加以相連,創造出內部植栽、外部具空間的不同單元。
  
在單元上利用水流的分析,留下不同的坑與漥,利於植物攀附寄生,並在單元上開出不同大小的洞,小至雨水流過、大至野生動物可以穿梭躲藏。共構一道路與河川的生態系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