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之廟-水安宮及捷運共構計畫
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是台灣的生活場景,廟宇符號成了無關信仰的可視。
藉由過往經驗和寄生之廟一書,發現一不可忽視的都市現象──妥協,隨著都市快速發展及擴張,循著傳統信仰而建的宮廟不停與其抗衡,有時是廟宇的拆遷,有時是都市的改道,兩者是否有機會各得其所?
我以都市居民、傳統信仰家庭成員、建築學人三重身分探討上述議題,回應皆為肯定。對於生活周邊快速變遷,在地信仰何嘗不試著跟上腳步與其共生共存?面對宮廟的人文積累,都市之大又何嘗不試著擁抱?因此設計旨在創造都市與信仰和諧交融的空間。
以過去因七期重劃區及捷運綠線兩項都市大規模開發而備受爭議的台中水安宮及捷運水安宮站作為基地,試圖回應都市發展與宮廟信仰兩者間非絕對衝突,並藉此機會相交疊,跳脫既定形象。
信仰創建於過去,人類生活於當下。
發覺傳統宮廟裝飾性繁複、廟埕活動不若從前與日常交疊甚密;道教眾神各司其職隨人類文明交流而多元,人民對神需求趨於明確;移動載具演進,參拜範圍不再受距離限制;循信仰而生的宮廟於近代已導向商業,濟世救人與入世卻是不變的教義。
都市與信仰共融,活動與祈求對應,常民生活流動於其中,信眾在此找到依歸,民眾在此或駐足或穿梭,是我對這座共生之廟的想像。
藉由過往經驗和寄生之廟一書,發現一不可忽視的都市現象──妥協,隨著都市快速發展及擴張,循著傳統信仰而建的宮廟不停與其抗衡,有時是廟宇的拆遷,有時是都市的改道,兩者是否有機會各得其所?
我以都市居民、傳統信仰家庭成員、建築學人三重身分探討上述議題,回應皆為肯定。對於生活周邊快速變遷,在地信仰何嘗不試著跟上腳步與其共生共存?面對宮廟的人文積累,都市之大又何嘗不試著擁抱?因此設計旨在創造都市與信仰和諧交融的空間。
以過去因七期重劃區及捷運綠線兩項都市大規模開發而備受爭議的台中水安宮及捷運水安宮站作為基地,試圖回應都市發展與宮廟信仰兩者間非絕對衝突,並藉此機會相交疊,跳脫既定形象。
信仰創建於過去,人類生活於當下。
發覺傳統宮廟裝飾性繁複、廟埕活動不若從前與日常交疊甚密;道教眾神各司其職隨人類文明交流而多元,人民對神需求趨於明確;移動載具演進,參拜範圍不再受距離限制;循信仰而生的宮廟於近代已導向商業,濟世救人與入世卻是不變的教義。
都市與信仰共融,活動與祈求對應,常民生活流動於其中,信眾在此找到依歸,民眾在此或駐足或穿梭,是我對這座共生之廟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