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17
本系策划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首度亮相 整装前进意大利
由国立台湾美术馆主办,东海大学建筑系策画的“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地景中未完成的协议-台湾改装》,于2/17举办记者会,首度公开发表展出一比一试组装的作品,会后整装运往意大利,将于5/20至11/26在威尼斯普里奇欧尼宫(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本届策展首度从学院出发,采取“教学联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参与模式,除了与建筑教育现场紧密结合,规划由东海大学建筑学系师生共同完成展览的重要作品。首度亮相记者会现场国美馆馆长廖仁义、东海大学建筑学系策展人曾玮、协同策展人郭圣杰、何炯德与苏孟宗老师,以及评审委员吴光庭教授、黄健敏建筑师、徐明松教授、刘国沧教授、曾成德教授等人均出席。
记者会大合照 / 林育全摄影,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左至右协同策展人郭圣杰、何炯德;策展人曾玮;协同策展人苏孟宗;国美馆馆长廖仁义;评审委员黄健敏、徐明松、刘国沧、吴光庭)
参与本次策展的建筑系大二至大五学生,共14位通过系内甄选后,分别由曾玮、郭圣杰、何炯德三位老师带领,结合设计课的教学与策展规划,各自进行实验主题的研究与设计,企图寻找未来的建筑养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荣。师长期待透过这次策展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研究调查、设计制作、布展到参展,获取更多对建筑与环境、人类行为更深层的认知与养份,进而影响更多同侪的学习,达到善的循环。同时也邀请国内知名建筑学院:成功大学、淡江大学、逢甲大学、中原大学的建筑学系参与,扩大此次展览实验与行动的动能,所完成的作品将一同于本届台湾馆展出。
1比1组装记者会现场照片 / 林育全摄影,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台湾馆的策画呼应第18届大会主题“未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对“未来”的见解,认为21世纪的未来可能需要我们踏上迂回的道路,留意并重新拼凑你我生活周遭因时代进步而遗忘的事物。策展团队重新回到台湾的山海之间,从“真实的日常”寻找面对未来的养分。透过在台湾不同高度与纬度的农业地景调查,呈现人们运用各自的科学知识,为驯服环境带来多元的建筑风貌。目的在让建成地景与真实土地之间对话,重新向乡村学习。 策展团队以“剖面”的视角聚焦台湾不同海拔的农业地景,发现其中存在的“改装”性格。无论是嘉义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温室或是梨山的茶园,都可以说是人类指认、理解并适应自然作用的节气与时序后,进一步加以“改装”的构筑性回应。策展团队提出“协调者”、“二元性”、“义肢”、“内在性”、“中介”、“滤器”六大关键字回应这些发生在台湾山海之间人们如何与自然冲突、妥协进而共荣的事物,提炼出面对台湾建筑未来发展的可能方法。
东海大学建筑学系策展人曾玮记者会现场说明展览作品 / 林育全摄影,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地景中未完成的协议-台湾改装》依据建筑空间架构区分为四个展区,分别为:“地景文件”、“扩阈空间”、“影片投影”、“设计提案”,展场也将结合声音和纪录影像,使用台湾环境音采集与新编音乐,及策展纪录影像,成为可度量时空的元素,让观者打开各种感官,感受台湾真实时空的流动感。
(注:本稿主要文字、照片由国美馆提供)
东海大学建筑系策展团队
策展人:曾玮
协同策展人:郭圣杰、何炯德、苏孟宗
展场设计:谢宗谚、李懿倩
行政统筹:李懿倩
参展创作者
曾玮+谢旻浩、马鼎喆、郑咏友(东海大学)
何炯德+李拥璿、郑翰、陈焕纶(东海大学)
郭圣杰+许乔铭、吴昀曦、赖琪蓁、林采卉、简恩予、陈子晴、陈宣廷、卢妍君(东海大学)
谢宗谚(东海大学)
薛丞伦+陈嬿之、吴映泽、何定达、陈韦纶、黄立翔、黄柏熹(成功大学)
古爵志+黄子祐(成功大学)
郑博仁+郭又维、王之君、陈宜慧(逢甲大学)
陈宣诚+赖韵安、冀彦洁(中原大学)
苏弘+张宁(中原大学)
周书贤+张敏、黄正扬(淡江大学)
音乐设计:许德彰(东海大学)
合作单位
东海大学音乐学系
东海大学建筑学系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系
逢甲大学建筑专业学院
中原大学建筑学系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
本届策展首度从学院出发,采取“教学联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参与模式,除了与建筑教育现场紧密结合,规划由东海大学建筑学系师生共同完成展览的重要作品。首度亮相记者会现场国美馆馆长廖仁义、东海大学建筑学系策展人曾玮、协同策展人郭圣杰、何炯德与苏孟宗老师,以及评审委员吴光庭教授、黄健敏建筑师、徐明松教授、刘国沧教授、曾成德教授等人均出席。
记者会大合照 / 林育全摄影,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左至右协同策展人郭圣杰、何炯德;策展人曾玮;协同策展人苏孟宗;国美馆馆长廖仁义;评审委员黄健敏、徐明松、刘国沧、吴光庭)
参与本次策展的建筑系大二至大五学生,共14位通过系内甄选后,分别由曾玮、郭圣杰、何炯德三位老师带领,结合设计课的教学与策展规划,各自进行实验主题的研究与设计,企图寻找未来的建筑养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荣。师长期待透过这次策展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研究调查、设计制作、布展到参展,获取更多对建筑与环境、人类行为更深层的认知与养份,进而影响更多同侪的学习,达到善的循环。同时也邀请国内知名建筑学院:成功大学、淡江大学、逢甲大学、中原大学的建筑学系参与,扩大此次展览实验与行动的动能,所完成的作品将一同于本届台湾馆展出。
1比1组装记者会现场照片 / 林育全摄影,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台湾馆的策画呼应第18届大会主题“未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对“未来”的见解,认为21世纪的未来可能需要我们踏上迂回的道路,留意并重新拼凑你我生活周遭因时代进步而遗忘的事物。策展团队重新回到台湾的山海之间,从“真实的日常”寻找面对未来的养分。透过在台湾不同高度与纬度的农业地景调查,呈现人们运用各自的科学知识,为驯服环境带来多元的建筑风貌。目的在让建成地景与真实土地之间对话,重新向乡村学习。 策展团队以“剖面”的视角聚焦台湾不同海拔的农业地景,发现其中存在的“改装”性格。无论是嘉义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温室或是梨山的茶园,都可以说是人类指认、理解并适应自然作用的节气与时序后,进一步加以“改装”的构筑性回应。策展团队提出“协调者”、“二元性”、“义肢”、“内在性”、“中介”、“滤器”六大关键字回应这些发生在台湾山海之间人们如何与自然冲突、妥协进而共荣的事物,提炼出面对台湾建筑未来发展的可能方法。
东海大学建筑学系策展人曾玮记者会现场说明展览作品 / 林育全摄影,国立台湾美术馆提供
《地景中未完成的协议-台湾改装》依据建筑空间架构区分为四个展区,分别为:“地景文件”、“扩阈空间”、“影片投影”、“设计提案”,展场也将结合声音和纪录影像,使用台湾环境音采集与新编音乐,及策展纪录影像,成为可度量时空的元素,让观者打开各种感官,感受台湾真实时空的流动感。
(注:本稿主要文字、照片由国美馆提供)
东海大学建筑系策展团队
策展人:曾玮
协同策展人:郭圣杰、何炯德、苏孟宗
展场设计:谢宗谚、李懿倩
行政统筹:李懿倩
参展创作者
曾玮+谢旻浩、马鼎喆、郑咏友(东海大学)
何炯德+李拥璿、郑翰、陈焕纶(东海大学)
郭圣杰+许乔铭、吴昀曦、赖琪蓁、林采卉、简恩予、陈子晴、陈宣廷、卢妍君(东海大学)
谢宗谚(东海大学)
薛丞伦+陈嬿之、吴映泽、何定达、陈韦纶、黄立翔、黄柏熹(成功大学)
古爵志+黄子祐(成功大学)
郑博仁+郭又维、王之君、陈宜慧(逢甲大学)
陈宣诚+赖韵安、冀彦洁(中原大学)
苏弘+张宁(中原大学)
周书贤+张敏、黄正扬(淡江大学)
音乐设计:许德彰(东海大学)
合作单位
东海大学音乐学系
东海大学建筑学系
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系
逢甲大学建筑专业学院
中原大学建筑学系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