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校園建築模式語言

東海校園中特有的氣質是無法透過幾張靜態照片傳達出來,我們必須身歷其境地「遊」走在校園中,用身體去體驗虛實空間的變化,感受園林鬆散自在的氛圍。「遊」的空間體驗是非常詩意的、抽象的,不容易以理性的角度分析、歸納其空間設計手法,但我們依然嘗試在其中梳理出共通性的建築原則,以作為未來校園擴建的遵循方針,維持校園風貌之和諧與永續。
 
在現行文獻中,尚未有先進針對校園內一般性、通用性的建築設計原則進行研究,因此109年度建築研究所城鄉規劃組啟動東海大學校園實地調查計畫,針對高低差、皮層、柱樑框架系統、路徑、入口過渡空間進行現地踏勘與記錄,探索校園中是否存有共同的建築設計,再進一步歸納出共同建築原則,最終統整編撰成本書《東海校園建築模式語言》,期讀者透過本書能夠了解這些建築模式是如何交織、構成「東海大學早期校園」。
 
《東海校園建築模式語言》參照ChristopherAlexander《建築模式語言》一書編撰,規劃5大分類,32項建築模式,其分類與模式架構皆根據尺度大至小進行編排,由最大尺度的地形高低差異,逐步縮小尺度至建築物入口過渡空間。本書如同一本「東海大學早期校園」的空間辭典,讀者能依據自身所需的建築模式資訊進行閱讀,隨機切入不會阻礙對內文的理解。
指導老師:薛孟琪老師

/ 
柱樑框架
校園中設計團隊運用許多中國傳統意象,像是簡化的斜屋頂及柱樑結構、屋頂的木椽、白水泥的粉牆、灰瓦屋頂,以及布局空間的處理,而清水水泥柱樑則是受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的影響,也結合地域性材料,以最經濟和耐用的辦法來打造東海校園。
東海校園建築模式語言全書連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