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 22

2016東海建築系洪文雄老師紀念競圖



題目:邁向『共感群體』的構築

論述說明:

身體在被肌膚包覆的內部,有著神經系統、骨骼構成與不同機能的器官。如同身體的解剖學,建築集合著世界上的不同事物與物質材料,形成一空間的包覆體。因此,建築不再是外部型態的問題,如同身體連結著演化史,存在著與其他物種生態的鏈結關係,建築的身體思考著與其他事物的連結。所以,建築的身體應該是人工製造的動態地形,不僅應該將所處之地的力量釋放出來,也承載著和事物所開啟的連結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反思建築的生成,也進一步對於行為、城市與地景的閱讀與思考,提出另一種創造性的觀點。因此,身體解剖學的概念提出另一種思考途徑的參照,在不同的尺度討論身體感官、物質組成、城市紋理和自然地景間的關係,也同時對應進一步給出關於社會性、歷史性和公共性的討論,此時關於人工製造的構築意義而言,是一種找尋、一種思考的起點、一種策略;一種反省、一種意識他者的存在,更是一種價值的顯現,也因此,構築不單是技術性的構造物製造,而是透過回歸身體自身,邁向一種『共感群體』的創造。

此一『共感群體』的創造基本作用著三種層次:皮層(skin)、肌肉組織(musculature)與內臟(viscera)。皮層涉及了物質的肌理,不僅是視覺性的給出,更連結著許多細微的關係,光線因為物質的肌理呈現豐富的細膩表情、風不同力度的穿越、身體遊走在場所中的聲響、身體躺臥的微角度變化…等,抑或是一種由物質出發的時間性,這些肌理都涉及了讓身體往下一個瞬間趨動的力量,形成視覺對於其他感官作用的一種過渡。肌肉組織思考著讓支撐空間的結構、物質構成的關係成為一種力量的可見與傳遞,這一力量的可見與傳遞形成在整體空間下作用於每一個身體的微體感,這一微體感讓身體意識他者的共在,也因為他者的聚集疊製微體感的強度。第三種層次論及內臟是一種直接進入身體深層的脈動,無需透過系統性的感知判斷,而是直接地與身體共振,這三種層次論及了從身體自身出發所邁向的公共性。

此次競圖的內容是一種論述問題方式的打開,涉及一種給出身體位置的建築思想討論與呈現,而不單只是結果的呈現。首先是透過一種觀察者技術的提出,對於所欲論述的對象物進行身體在場的剖析,去呈顯問題與背後可能的思想,此時的構築透過物質性的研究是在給出一種回應的方式、反省與策略,並進一步提出對於歷史性(記憶、紀念性)、社會性(價值、資源)與公共性(紀錄、未來)的討論。

操作的範圍設定於台中市,在這個城市中有歷史紋理的脈絡、不斷擴張的都市邊界、公共空間的私有化、閒置中區的藝文介入、公共建設的存廢爭論...等,也同時存在著許多關於一道牆、一扇窗和鋪面質感...等如何給出公共價值的微小論題,我們該如何發展一種觀察者的技術去解剖出問題的核心,透過一種構築的實踐和態度來回應,形成一種公共性的啟蒙。

成果要求:

1.觀察者的技術:可以透過任何媒介(影像、裝置、繪畫...等)進行,但需清楚呈現
透過身體解剖與在場所形成的測量方式。

2.論題呈顯:清楚的透過圖和模型說明如何形成、圈圍與朝向論題的方式,而非單向主觀的認定論題。

3.構築實踐:清楚呈現回應論題的構築位置與態度,與因此所進行的物質實驗,包含物質的肌理、組構間的力量關係與其所形塑的佈局。